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教育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数字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涉及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大学治理等方方面面。
为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数字化发展战略和计划,全方位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关注教育的数字化联通。同年,欧盟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明确了欧盟未来需要推进
“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和“提高数字技能和能力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事项。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明确指出“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变革”,而“数字技术蕴含巨大的变革潜能,但我们还没有找到将技术潜力化为现实的路径”。
在国际人才竞争进入大变局之际,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并为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同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5G+智慧教育”的重点应用领域,提出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2022年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其中“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备受瞩目。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过程。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也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原有的精英教育思维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2023年,全国共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而毕业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水平,因此,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破解高等教育质(人才培养质量)和量(大规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问题,各高校应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达成度来衡量学生培养质量;坚持能力导向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深入探究学习能力、全面综合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北京工商大学而言,一方面,要实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在商科人才培养上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商科人才的数字化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在线教育、智能教育、定制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为趋势的第四次教育革命已加速到来。受此影响,未来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呈现六大趋势:混合式学习更加普遍、学生的培养更加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学习者中心替代教师中心、以学定教成为可能、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面对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践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适应成长体系,提出“自定义节奏的教育”,创新了高等教育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跨越以往学科、学院界限,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大范围融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出开放式教育理念,建立跨专业、跨课程、跨学位的多元开放教学模式。而美国的密涅瓦大学采用新技术开发了在线学习平台,并不是提供录制好的课程,而是为师生提供实时在线学习的空间;教学也不是讲授式的,而是研讨课形式的。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大学固有思维的束缚,实现了诸多创新,顺应了时代变革的趋势,它是时代变革与大学变革的一个代表,预示着一种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面对当前的教育变革,我国高校应充分吸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二、培养什么人 数字经济发展呼唤数字人才培养
三、怎样培养人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数字教育发展
四、学校怎么做 数字教育转型驱动课程建设创新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三院合并而成,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以商科、食品和轻工为特色的北京市重点建设多科性大学。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革,学校积极探索,建设了集服务、支持、网络、感知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平台涵盖工商在线App、工商学云系统、直录直播系统、名师名课资源、慕课平台资源。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利用泛在多维度的教育智能网络,实现课程资源与学生的全息感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数据挖掘与学习驱动支持,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直录直播、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实现从以“专业管理”为主导向“课程管理”为中心转变的管理新模式,同时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新维教学空间,并建立教学大数据实时动态分析系统。当前,学校已建成数字未来中心。
经历了精英教育、大规模标准化教育,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将成为现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将有望实现。为此,学校探索构建了个性需求、能力导向、学习驱动的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个性需求是指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个性化发展,实施“自适应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间;能力导向是指从强调知识到注重能力,教学工作围绕技能的培养而展开,组建本科生能力教学中心;学习驱动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清晰目标和使命进行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精准教学内容和支持服务。力求将学校建设成优质商科教学资源的汇聚中心和优质商科教学资源的评价中心。
学校商学院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开展数字化科研平台建设等措施探索商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商科数字化师资队伍专项提升工程,举办信息化交叉师资培训项目,力争使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商科教师占比至少达到50%。第二,实施商科高层次人才引航工程,聘请国家高层次人才或具有类似声誉的国际国内专家,加入学校数字商科研究团队。第三,重塑培养目标,明确学科交叉融合、“宽专业+广创业”和“职业赋能+可视化成长”的培养目标。第四,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数字+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数字化模块、商科模块、数字化商科模块。第五,创新实践环节,建设数字化场景认知体验中心、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元宇宙数字商科未来教室、数字远程虚拟实习实训中心、数字化创新创业工坊。第六,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聚集数字化人才队伍)、前沿研究阵地(实现新技术与商科研究的融合)、高端智库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数字+商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校国际经管学院通过建设商科数字化知识图谱、教育部金融科技虚拟教研室、新商科实验室等措施探索商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从微课程群整体的角度出发,以“知识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知识结构和分布。第二,通过图谱整合教学和虚拟仿真等资源,直观展示专业实践点分布,达到理实一体。第三,构建综合知识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地图,分析孤立知识点,实现知识关联、共享实验实践及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第四,与其他高校协同打造课程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创新实践育人,对接优质竞赛。第五,开放吸纳行业企业、教育出版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打破专业、学院、学校原有的模式和藩篱。第六,共享推广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教材更新资料库、教改成果培育库等。第七,建成兼具“行业前瞻”与“科技前沿”的交叉复合型实验室,涵盖大数据、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数智旅游等内容。第八,利用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开设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特色实践实训课程。第九,主动承办国家级、省部级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类学科竞赛,打造“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的产融协同育人模式。第十,基于国际经管实验室特色数据库,孵化高水平科研成果。
此外,学校电商物流学院、经济学院也都各自开展了商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数字化转型对于商科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各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力求实现商科教育课程知识图谱化、教学资源多样化、学习过程网络化、评估过程智能化,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学习”向“能力达成型学习”转变,培养出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商科人才。
左敏 北京工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