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房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高校公用房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用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1]。如何以科学高效的方式管理公用房,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是高校公用房改革面临的难题。
1 L大学公用房总体规模及使用现状
2 L大学公用房管理体系
3 各类公用房使用规模及满足度分析
4 L大学公用房使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5 公用房管理优化建议
5.1 优化公用房总体布局 提高规划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公用房承担着展现学科建设特色的重要功能。在公用房总体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用房需求,科学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公用房的使用效率。
5.2 优化公用房管理手段 提升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
5.2.1 建立效果评价制度 完善制度体系
2021年,L大学重新修订《公共用房使用管理办法》,作为主要的制度依据。但仍有必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使用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考核评价指标,对各部门公用房使用情况实现动态监控。依据学院实际情况,从公用房资源投入、产出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定期对各单位公用房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同时要将评估结果与各单位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促进公用房优化配置。
5.2.2 引入共享机制 盘活现有资源
推广公用房共享机制,对各单位同类化、同质化的会议室、活动室等摸清底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共享使用[2],同类型用户不再新增设立,充分挖掘现有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5.2.3 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公用房数据动态化、可视化、档案管理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5.3 建立公用房定额配置指标体系 探索推进公用房有偿管理
综观各高校公用房改革经验,“定额配置、有偿使用”已成为较为主流的做法,在实际使用中大大优化了公用房使用效率,成为各高校公用房改革的主要思路。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文件的要求,在充分掌握学校公用房存量和实际使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及实验课时数量、学生规模、重点科研项目、大型仪器设备面积补贴等各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各类公用房定额标准。如面积超额,按一定标准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实行专户管理,用于房屋修缮、设备维修等;如面积缺额,由管理部门调剂补齐,或按预算平衡给予经费补偿,推进公用房配置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杜骁,袁艺青,李玲,等.高校公用房管理现状及腾退机制研究[J].实验研究与探索,2020(6):236-239.
[2] 沈益朋.高校公用房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以H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0(21):19-20.
廖影 刘长宏 张德君 辽宁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