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是依托目前较为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而研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教师和学生通过利用个人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灵活方便地开展科学化、碎片化、情景化交互式学习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现代化[1]。近年来,随着相关设备的普及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运行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教学APP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课外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可能。而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在立体化建设时应注意到这一新形势。在教材编写初期,可以同步研发与教材配合使用的APP,并借助它高效、先进的学习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科知识传递的诸多特点,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人们和教材编写者所关注的热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编写了校园冰雪教材丛书,在先期纸质教材编写的同时,与技术开发团队共同研发了“校园冰雪APP”。利用“教材+教育APP”新模式,依托移动技术适度展现了冰雪运动技术、运动文化、运动欣赏的教学内容。教育APP为教材的有力支撑,是新的知识传授模式和技术有机融合,使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教学方式的移动化和便捷化。在教材中可以做到每个技术动作中使用扫码链接,学习者在手机上或平板电脑上的APP中扫描二维码,即可提供生动形象、丰富立体的音视频等学习资源,同步辅助展示学练要点和过程(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更符合新一代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学习需求,实现学习方法的革新,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教育APP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进入普通学习者的视野,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学科知识整合到应用信息中,使应用信息服务于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一、教育APP的形态变迁
二、教育APP建设的必然性
三、教育APP设计研究
四、结语
“教材+教学APP”使用的理念,是将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高效、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发挥其多感官交互功能,让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笔者认为,一个理念正确、配置合理、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教学APP 能更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师生,使教和学双方受益。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习者,学习手段只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者与知识所使用的一座桥梁,是保障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使用新型教学手段是为了解决没有时不能解决的教学问题。可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本末就会倒置,本不立,则道难生[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斯伯克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85-586.
[3] 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1(4):64.
[4] 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青少年及儿童互联网使用现状研究报告[EB/OL].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383.html.
[5] 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55182.
[6] 张玉孔,王陆.多元与统一: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5):27.
[7] 刘洪锋.信息技术平台下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技术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2.
[8] 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4):20-24.
[9] 荆永君,李昕.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共同模式时间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84.
[10] 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 李平.杜金山.教育怎么了:一[N].中国教师报,2016-01-27.
马春光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